- [05-31]如意坊|国医大师|纬顺堂中医馆开业
- [06-08]纬顺堂中医馆坐诊预告
- [09-10]喜报|八角楼顺德料理开业大吉
- [06-08]纬顺堂中医馆坐诊预告
- [05-30]美!漓江书院造集艺文空间揭牌仪式暨尘影·张产艺术展开幕
admin 2019-09-12 13:48:30 9426次浏览
曾经,网络上流传着一张穿着白背心的耄耋老人在电脑前熟练码字的照片,被网友们尊称为"背心院士"的他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环形激光器,为我军航母、导弹、潜艇等大国重器安上了自主导航的"中国芯"。他,就是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、中国工程院广西籍院士高伯龙。
2019年4月23日,中国,南海。苍茫海天之间,舰队破浪驶来,这是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中最为壮观的一幕。挺进深蓝的壮美航迹,离不开一个巴掌大的尖端仪器——激光陀螺。
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教授 罗晖:激光陀螺,它是惯性导航的一个核心部件,如果没有好的惯导系统,我们武器装备也无法实现它既定的性能。
激光陀螺,被誉为现代高精度武器的“火眼金睛”。它的“生命”,和高伯龙紧紧相连。
高伯龙,1928年6月出生于广西南宁,祖籍梧州岑溪市。1951年,高伯龙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,被评为学业优秀学生。
激光陀螺的诞生,还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。1971年,两张来自钱学森的小纸片从中央递到国防科技大学。这两张纸片写着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,堪称世界级"密码"。
研发激光陀螺的任务最终落到高伯龙肩上,被清华同窗誉为"天才"的高伯龙没有犹豫,将近天命的他重新出发。
中国工程院广西籍院士 高伯龙:明明你生活在高山上,爬山不想爬而想游泳,这样必然引起主观跟客观的矛盾。一个人的志愿应该跟客观实际符合,应该符合国家的需要。
数理功底极强的高伯龙通过大量计算,反向推出激光陀螺的关键理论,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,这位激光陀螺界的"新人",从理论上破译了钱学森"密码"。然而,付诸实践的过程却并不顺利。
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教授 罗晖:国外对整个激光陀螺是严密封锁的。
当年,已经是光电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的龙兴武,干起了机械加工,跟着老师高伯龙一起,从关键领域寻找突破口。
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教授 龙兴武:激光陀螺最大的工艺就是镀膜,当年就没有任何书本知识,也没有任何可参照的。
没有实验场所,高伯龙带领学生改造废弃的食堂;没有实验装置,他自己推着板车去建筑工地捡废料;没有现成软件,近60岁的高伯龙自学程序设计语言,动手编程。
在攻关镀膜技术的最关键一年,高伯龙瘦了近30斤。
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实验师 李晓红:那个时候真的是没有钱,大家全靠着一种信仰,跟着高院士在那里加班,高院士也是, 就是自己凡事都亲历亲为。
一道道技术难关被高伯龙带领团队逐一攻克。
1994年,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诞生,我国成为继美、俄、法之后,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。
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教授 杨开勇:国内激光陀螺的这个理论体系,高院士是真正的搭建者。
高伯龙带领团队在40年漫长跋涉中,研制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陀螺,1997年,高伯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被誉为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。
如今,这颗"中国芯"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、航天、航海和陆用等领域。
2017年12月,高伯龙的生命定格在了湖南长沙湘雅医院的病房里,享年89岁。
临别的那一刻,他嘴里不停重复、心头念念不忘的,仍是那颗火红的"中国芯"。
誓干惊天动地事,甘做隐姓埋名人。
高伯龙,这个直率坦诚、无所畏惧,普通而又平凡的老人,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我国激光陀螺研制的大梁,引领我国的惯性导航事业不断前行!
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实验师 李晓红:在你迷茫的时候,他总能给你指出路,告诉你该往哪走。我确实觉得高院士是我们的魂。
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教授 罗晖:他的执着,他的严谨,他淡泊名利,造就了他一生的成就,这个对我们科技强军有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。
89岁,在生命的最后一年
高院士还在攻关新型激光陀螺惯性制导系统...
向这位杰出的广西人
致敬!